生活垃圾焚烧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9/09/27 09:29:23

10资讯4.png

垃圾焚烧已确定为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工艺,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垃圾焚烧设施352座,焚烧设施规模331442吨/日,人均焚烧量67.05kg/人·年,年焚烧垃圾9321.5万吨,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34.3%。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比,仍有26.00万吨/日的焚烧设施建设任务尚未完成。各省区市建设进度不一,差异较大,江苏在人均焚烧量焚烧占比这两个指标方面全国领先。与欧盟相比,我国整体人均焚烧量差距较大,但焚烧处理比例已超过欧盟,江苏的焚烧比例(68.0%)已经超过芬兰(58.6%)和丹麦(52.9%)。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焚烧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不断调整,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已从“十一五”期初的21107万吨快速增长至2017年底的28268万吨,增幅33.9%。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技术工艺,近十年来焚烧产业快速发展,设施数量和处理能力逐年增长,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在结束焚烧填埋路线之争、确立未来主流发展地位后,从国家到地方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予以刺激和扶持,《“十二五” 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相继发布, 垃圾焚烧行业发展增速惊人。

尽管经历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黄金发展期, 但是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缺口仍然较大,距离国家和各地“十三五”规划的设施建设任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作为已经确定的生活垃圾主流处理技术,未来一段时期焚烧工艺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一二线城市焚烧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市场空间相对压缩, 市场逐渐下沉,转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同时,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对环保设施的不断关注,老旧焚烧设施的提标技改或改造市场不断扩大。

2017年4月20日,原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厂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和联网有关事项的通知》, 要求垃圾焚烧企业于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装、树、联”三项任务,实现烟气污染物和焚烧炉温度等6项指标的实时在线传输, 对垃圾焚烧设施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和设施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佛山、南京等地已开展了较多的垃圾焚烧设施第三方监管实践,其中上海从2013年开始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市属焚烧设施开展监管,倒逼焚烧设施提高自身精细化管控水平,也提高了政府在固废管理方面的公信力。

考虑到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邻避效应, 以及与污泥、沼渣等多种固废协同处置的优势,与其他固废设施一同以园区形式建设、管理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的选择, 从国家到地方各层面也推出相应工作文件予以支持鼓励。2018年2月,河南省发布《河南省静脉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中心城市、户籍人口100万人以上且城区人口超过20万人的县(市),规划建设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城市污泥等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静脉产业园。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广东佛山南海固废产业园、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是国内产业集中、固废种类多处置技术全的典型案例。

2016年10月,住建部、发改委、原国土资源部和原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构建“邻利型” 服务设施,变“邻避效应” 为“邻利效益”。2017年12月, 原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试行),为垃圾焚烧设施对外开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目前, 各地已有多个焚烧设施向公众开放,可通过预约方式对个人、团体开放参观,同时依托相关条件建设生活垃圾科普馆, 完善宣传、科普功能。新建焚烧设施往往集成了科普功能,而盐田、深圳等老旧焚烧设施提标改造时, 科普教育基地功能的集成也是改造的重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是破解邻避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




© 2019 广州源丰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59340号